mobilebet365365欢迎您的光临!!

阿育王塔,代州的至善福地

2015-04-07| 作者:宁静| 来源:

    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行为,它牵系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的情感,是伟大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文明看代县。代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三晋闻名的文化遗产大县。全县文化遗产资源蕴藏丰厚,特色鲜明,品质卓越,色彩斑斓。代州古建筑遗存是中华文化遗产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门艺术,被学术界誉为立体的东方美学。作为代州标志性建筑的阿育王塔(俗名白塔),以其独特的文化积淀深入民族骨髓。人们一直把它当成是雁门文化核心中的核心。斗转星移,抚今追昔。如今它不仅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性符号,也成了地域文化身份的一张靓丽名片。 

    白云悠悠,惬惬微风。巍巍白塔,苍茫天地间。 

    千百年来,白塔以其伟岸的身躯,绵延几多沧桑演变,见证几多兴衰更替。 

    文化的交融,信仰的尊崇。白塔地蕴佛缘,藏佛舍利,扶正气之有象,保历史之气韵,倾倒几多骚客才俊。 

    蕴藏了供后人破译的无尽历史信息的白塔,位于县委大院内(古代州衙署所在地),与民间素有“万里长城第一楼”之称的代州边靖楼遥相呼应。 

    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在县文史馆工作人员陪同下,笔者有幸近距离触摸、感受代州白塔这座千年古刹的历史文化,深为其奥妙玄机震撼。待笔者为您慢慢揭开白塔的这层神秘面纱。当地老百姓直呼阿育王塔为白塔,是一种直观表达,其实,阿育王塔是有来历的。阿育王实有其人,他是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国王,因其家族属于孔雀氏族,故史上也有称孔雀王朝的。他在公元前270年弑兄即位后,以武力实现了印度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建立起古印度史上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阿育王脾气暴躁,杀伐征战,造成一次次血流成河,一次次的尸横遍野。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惨不忍睹的情景,使他逐渐感悟忏悔,为示虔诚,他将当年净饭王王子释迦摩尼创立的佛教尊为国教。自此佛教在孔雀帝国得到蓬勃发展。并发宏愿在全世界(包括中国在内)建塔84000座,用以供奉释迦摩尼佛。阿育王即位第17年,组织僧侣走出印度,传播佛教,弘扬佛法。各国人民为彰显阿育王对佛教做出的巨大贡献,将所建之塔均以“阿育王塔”称之。 

    代州白塔,看上去斑斑驳驳,但整体审美拙朴、雄浑,造型洗练。它像一位孤独的哲人,抑或一位威仪的尊者,幽幽地向人们述说着古城昔日的辉煌和教化民众的圆满功德及鲜为人知的密藏。它是研究中国传统佛教文化建筑的珍贵标本。 

    代州白塔,佛教藏式覆钵造型,素称喇嘛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据介绍,这种造型是印度的“塔”建筑中国化后最贴近印度本原风格的形式。通高40米,塔基为圆形,周长60米。基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50米,东西宽30米,高1.5米。塔基形状为双层须弥座,作仰覆莲瓣及重涩混肚与方涩式,四周刻有忍冬纹花饰、莲瓣和陀罗尼经。塔身为上肩略宽的圆形覆钵式,因状如佛家倒覆之钵,故而得名。塔身之上为塔刹,其实塔刹本身就是一座小覆钵塔,分别刹座、刹身、刹顶三部分组成。刹座为折角须弥座式,平面呈“亚”字形;刹座下有12根砖雕圆柱,这样的风格决非中国传统建筑形式,而是典型的西方建筑构建,体现了中西合璧的造塔风格,同时也是代州白塔区别于其它同类型塔的独特精妙之处。刹身为13层相轮,象征佛教的十三天;刹顶装着盘盖金铎和七层金顶宝珠。清风习来,风铎摆动,铃声阵阵,既惊吓鸟雀,起到保持塔身清洁的作用,也向芸芸众生传递着祥和安乐的袅袅佛音,提醒人们时时不忘皈依佛门,一心称念佛号,证道菩提,圆成正果。金顶宝珠则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金光夺目,无限延伸人们的想象,描绘着一个金色的佛国世界。据《塔志》载:内有地宫,地宫内有舍利、佛像、印度陀罗尼经文和其它经书。地宫出口至今无人发现,一直谜团重重。佛经中记载说,大约2500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在拘尸那揭城郊的娑罗树下圆寂,遗体火化后留下八万四千颗真身舍利。“舍利”是古印度语,意思是高僧尸体火化后剩下的“骨灰”结晶体。骨灰成为各色晶莹的珠子,佛家称为“舍利子”。据载,真身舍利夜深时有放光现象,信佛之人将此奉为灵物。阿育王是古代印度孔雀王朝的国王,他在2300年前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发愿在大千世界建八万四千座舍利塔(即阿育王塔)供奉佛祖真身舍利。其中十九枚佛祖真身舍利传入中国。这十九座阿育王塔中,位于山西境内的有五座,分别是永济普救寺的莺莺塔;洪洞广胜寺的飞虹塔;代县园果寺的舍利塔;榆社舍利塔和太原晋源区的惠明寺塔。这五座佛祖真身舍利塔,价值连城。塔中所埋之物,从未示人,只是在各庙的碑记中有所记述。据考古专家分析,当时出于收藏安全考虑,封好舍利后,夜间乘机封了地门。 

    据《法苑珠林》载:阿育王“真身舍利”塔在中国有19所,其中“代州齐东古塔”位列十三。据清初傅山先生《重修惠明寺舍利塔碑记》载,惠明寺舍利塔(阿育王塔)系中国19大舍利塔之一,与北京北海琼华岛白塔,阜成门内妙应白塔、五台山塔院寺大白塔、代县园果寺阿育王塔等在建造结构上大体相同。充分说明代州阿育王塔以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瘗埋为主要特征而闻名于世,自然与其他众多佛塔相比更具有崇高的文化地位。是察古证今、以今索古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印证。 

    代州阿育王塔远比代州边靖楼历史缘起早。边靖楼1374年(明洪武七年)由吉安侯陆亨建。《明·代州志》载:代州阿育王塔始建于601年(隋朝仁寿元年),但按唐朝道世所著的《法苑珠林》记述,塔在北齐时代就已经存在,隋朝只不过是在原址上重建而非始建。据考证,塔属寺院附属建筑物,塔周原建有规模宏大的寺院,北齐时早已存在。据光绪《代州志》载:隋朝所建塔为木质结构,名为“龙兴”。842年(唐会昌二年)龙兴塔遭毁。847年(唐宣宗大中元年)重建,将塔名改为“圆果”,寺名改为圆果寺。园果寺,寺院宏阔,殿宇壮伟,原大殿屋顶举折平缓,出檐深,斗拱大。园果寺西阁有碑记载:“创自隋高祖仁寿三年,画阁雕梁,擎星贯日,迥廊曲楹,八水双林,严然□□之西天何异五峰之胜景,□□休哉,诚一郡巨观也历唐面宋而元明悉有碑记可考……”。现在州城老人都记得圆果寺砖券大山门,颇为雄伟壮观。圆果寺在州署后面,座东向西,面向马场,与马王庙相对。阿育王塔坐落于西方三圣大殿南端,相传塔底下压有扣锅,“锅覆,则州淹”,这虽为传说,但却增加了圆果寺的神秘感。1079年(北宋神宗元丰二年)古塔因雷电焚毁。1102年(宋徽宗崇宁元年)又建。1218年(金宣宗兴定二年)元兵南下时州人放火焚烧,化为灰烬。1275年(元志元十二年)元世祖忽必烈敕建为砖塔。据代县杨氏古建有限公司国家级传承人杨董描述,砖塔堪称“元代第一塔”,“轮廓秀美,稳健挺拔,砖雕艺术高超,是我国藏式塔中的佳作”。据民间资料载:元朝时有人分十等之说,所谓一僧二道,三官四吏,五皂六隶,七娼八优,九儒十丐。足见各地寺庙香火之旺盛,僧人地位之尊贵。可谓民俗风情,世相百态,尽在其中。1681年(康熙二十年)代州大地震,塔顶9尺余遭毁,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补修。在原基础上增修了盘盖金铎和七层金顶宝珠。1892年(光绪十八年)地震,致金顶宝珠倾斜。七七事变后,圆果寺庙被日拆毁。现在遗址内仅保留阿育王塔。在中国现存元代喇嘛塔实例中,此塔的造型、比例和建造艺术有其独特之处。(国家文物局语)2001年6月25日,阿育王塔作为元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同年,代州阿育王塔列入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5年国家文物局将阿育王塔列为重点维修项目,由县文物局负责实施,于2008年竣工。 

    代州阿育王塔的出现,反映了印度大乘佛教北传东渐跨国发展的历史。据佛典《涅经》记载:公元一世纪,佛教大乘、小乘及舍利传布通过西域开始东渐中原,并以汉式塔来瘗埋佛舍利,形成了中国最早的佛舍利塔。由此推断,佛舍利在建木塔时已埋在了地宫内。代州阿育王塔,无可辩驳地早已成了传承佛教文化的有力佐证。 1948年春,毛泽东主席路居代县时,曾在塔旁摄影留念。据经年累月习练鞭杆不缀的太原重机厂老王回忆,在清末时期“鞭杆”曾传入古代州(今代县)园果寺,经和尚们演练,使鞭杆套路有了充实提高。后经寺中主持教龙和尚传授给代县张连、任继和李春芳,任继传授给五台张含芝。五台县张含芝师傅传授的驼骡鞭,经多方考证,是他在原有代县任继所传十三鞭的基础上,吸取各家之长创编而成的。据老王提供资料显示,古代州(今代县一带)地处山区,盛产煤炭,当地人为了生活,用煤炭和土产向外地交换其它生活用品。在当时的条件下,毛驴是长途运输的主要工具,有不少人结帮赶牲口运输,往来于西北口外(今内蒙一带)。由于路途遥远,并常有强盗拦路抢劫,他们为了强身自卫,常进行练拳习武。在实际外出运输中,深感携带刀 、枪 、剑 、棍等武器,既不方便,又惹人注意,因之发明创造了用赶毛驴的鞭杆代作武器。经过长期演变和武术家们加工,便形成了各个不同套路。经考证,十三式鞭杆确实源于代州圆果寺。这也正是雁门尚武崇文、开明包容、热爱和平、薪火相传之人文精神的真实写照。现在“代州鞭杆”列入县级“非遗”保护名录。另据现代作家王进所著《三晋之旅随笔》一书介绍,惠明寺舍利塔与西安法华寺塔齐名,与代县阿育王塔、洪洞广胜寺塔、永济莺莺塔、榆社县塔并称“山西佛祖真身五塔”。站在学术角度,系统整理和研究白塔文化,深入挖掘其特有内涵并创造性地将其进行现代转换,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对于县域文化的重构,对于先进文化的建设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典型塔体建筑的阿育王塔为弹性地基,由黄土、石灰加黄米汁夯成。地基密集坚固,数千年风吹雨打不倒,强烈地震不塌,体现了独特的建造艺术,这在中国建筑史上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奇迹。 

    这里需要特别一提的是,白塔的砖雕艺术。古代的砖有方砖、条砖、空心砖等,方砖和条砖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据文史馆资料考证:砖的出现在我国不迟于周代,陕西岐山出土的西周晚期空心砖可为印证。 古砖中的铭砖和画像砖弥足珍贵,前者镌刻年代或吉祥语,后者雕饰各种题材的图画和装饰纹样,这些遗存历史印迹的文物,对于历史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代州砖雕,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开拓技法,挖掘题材,丰富表现手法,风格古朴、豪放,最终形成风格迥异的砖雕流派。白塔砖雕,历经千年演变,技艺炉火纯青,文化积淀厚重。砖雕图案古色古香,整体造型古朴大气,构思新颖,刀工精细,线条优美,层次感强,活灵活现,文化内涵丰厚,意趣盎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这无疑又为人杰地灵、文化厚重、物华天宝的古城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代州白塔,与五台山大白塔代表了两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是研究承袭关系的代表性实物。(《塔志》载) 

    代州白塔,襟沱河清流,凝北斗紫气。与边靖楼比肩,散发着雁门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代州白塔,俯视城郭,流光溢彩。品尽寒暑交替,看遍春夏秋冬。集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自然价值与人文价值、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于一体,几乎见证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所有的重大事件、战争与和平、分裂与统一、民族的碰撞与融合、王朝的兴衰与更迭、社会的进步与反复、民众的苦难与欢欣,有力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多民族的融合和佛教文化的弘扬。明·王钥《雁门胜迹稿·圆果寺》中载:“圆果古名山,清幽远阆阛。钟声闻郭外,塔影出云间。鸟寂禅观静,鹤眠僧意闲。偶来闲坐久,身世隔尘阛。”足以说明此处为一方修身养性、寄身山水好去处。并说明“隋开皇间,僧人善惠建。内有塔,规模极奇巧焉。”又为圆果寺找到了根据,同时见证了阅尽沧桑的白塔。1907年,法国汉学家沙畹曾为白塔留下多幅摄影作品。1948年周恩来副主席、任弼时等同志路居代县时于塔下留念,题诗曰:“名城高塔矗碧空,稳健挺拔七百龄。七级地震山崩裂,无奈你何阿育翁。”更将多姿多彩、美轮美奂、如诗如画、卓尔不群的阿育王塔推向极致。 

    已故古建专家罗哲文说,“代州阿育王塔已非古印度纯粹文化意义上的塔,它是完全中国化的新品种,是中国文明形象标志之一。” 

    文史馆人员为笔者翻出一张老照片:民国二十九年腊月初八日,圆果寺启建雪山胜会。会况规模空前,高僧大德与寺院师父、在家居士一同为代州百姓祈福。据年逾古稀的老人们口述,代州圆果寺鼎盛时期,最多时僧人多达80余人。这当然是一代代口口相传下来的。眺白塔之峻拔,栉风沐雨,独孕乾坤之气,万灵归藏,天人和谐。2014年5月,代县全面打响十八项重点创卫工程,圆果寺列入复建工程序列。目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代州白塔”正按照历史原貌进行有序开发,不久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古代建筑和佛教文化是晋北最为突出的文化旅游资源之一,白塔最为最古老的东方智慧结晶,是一部已经凝固和定格了的百科全书。其建筑风格、艺术风格和社会风貌、民俗风情,无一不是文物的精品、历史的结晶、文化的瑰宝。据老人们回忆,代州自古没有出现过大灾难,多源于代州是一个佛境之地,因为代州圆果寺、白云寺等隶属五台文殊道场,白塔无疑成了百姓心中的“宝塔”。白塔别名“圆果”,按佛家喻意,取其圆融自在、功德圆满、修成正果,白塔像指航灯一样,充满法喜,净化心灵,无疑又成了善男信女心中的“圣塔”。白塔四围石雕护栏,“以孝行天下”“以俭治天下”的德政、廉政警示预言,更成了一座历代帝王心中的“政治塔”。当地百姓说,武庙保住了代县的财帛,边靖楼镇住了代县的水患,阿育王塔维护了代县的平安。仁义货畅其流,心平过得扬子江,德高望重寿自延,笔者宁愿信其真。 

    代州白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稀世物证,是民族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和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笔者对文史馆人员的阐释深信不疑。 

    往事如烟,世事沧桑。河山依旧在,物是人非。白塔承载了1500多年的历史风云,早已成为一个地理文化标志。白塔,是一个响响亮亮的名字,在岁月的打磨中,历久弥香,始终散发着奇异而诱人的文化魅力。既然山西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中国古代艺术宝库”,那么,给于代州阿育王塔“古朴厚重、博大精深、辉煌灿烂”形象大使的评价,最是恰如其分!

责任编辑:周逸帆

评论 
验证码  
提交

相关新闻推荐

Copyright © 2009-2014 mzwx01.com 粤ICP备12038578号 设计维护:華景科技 建站时间:2004年4月23日
网站负责人:周逸帆、何老狐 ; mobilebet365365总编辑何老狐(QQ:18923000134);编辑:曾庆礼、许馥妍、薛暮秋、瞿建民、夜雨班卓、匡利睿、柳庚茂、阿襄、刘雪梅、张三;特邀编辑:庄子亮、千叶水蓝、陈方茹、竹笛吟风、冷若嫣  法律顾问:张沛霖;技术员QQ:137236928 文学爱好者交流群:75960870、92149513、17527631、7303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