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bet365365欢迎您的光临!!

孔子哲学智慧与21世纪人类和平

2013-09-03| 作者:贾顺先| 来源:贾顺先

  解题:此文是2004年10月提交在北京举行的"孔子诞辰2555周年国际儒学讨论大会"的论文。孔子由彼与此、人与我、事物双方的相互依存转化关系出发,提出了"人类一家"、"世界大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等思想。本文将其与现在一些人主张的"单边主义"、"个人为中心"、"战争解决一切问题"相比较,认为:要实现人类的安宁、幸福与世界和平,只有汲取孔子智慧中的思维方式,从当事双方着眼,"以和为贵"、"平等协商"、"和平共处"。此文除收入大会论文集外,还被国内外一些网站刊载。
  
  
  --------------------------------------------------------------------------------
  
  关于孔子的思想对维持世界和平的作用,"文革"后不少中、外学者都有提到。但影响最大的则是1988年1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人类如何面向21世纪"讨论会上,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关于孔子的一段评价。阿尔文博士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段话由以色列记者帕特里特报道,发表在1988年1月24日的澳大利亚《堪培拉时报》上。由于在流传过程中,将阿尔文博士个人的学术见解误为讨论会的集体宣言,便发生了这几年在中国哲学界"有""无"对孔子这样评价的争论。经中国兵器工业第五设计院胡祖尧高级工程师多方查证,现在才从澳大利亚《堪培拉时报》上找到了原始的来源,结束了这一场争论。
  面对目前世界上起伏不停的战争风云,这场争论促使我进一步从人类认识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规律上,来研究孔子的智慧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
  
  (一)当今世界的现实和人类的要求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一日千里,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同时国与国、种族与种族因经济上的差异、权利上的冲突和思想意识形态的不同,而爆发大大小小不断的战争。这些战争在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将繁华的城市变为废墟,让无辜的平民失去生命,千百万家庭流离失所。如果再将现在世界各国拥有的原子弹、氢弹等用在这些相互仇杀的战争之中,便可以将地球毁掉,人类灭绝!
  人类是通过战争解决冲突,导致彼此毁灭?还是通过和谈,平等协商,和平共处,进一步促进全世界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这是绝大多数中西方有识之士所思考与要求解决的问题。
  
  (二)战争并不是解决国家、种族之间冲突的唯一手段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一些具有高瞻远瞩的优秀政治家和军事家,从未将战争作为解决国家、种族和不同利益与文化群体之间冲突的唯一手段。中国古代优秀军事家孙武著有《兵法十三篇》。这本书一开始便说:"兵者,国家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武《孙子兵法·计篇》。指出:战争是关系人民生死和国家存亡的大问题,不能轻率运用。接着便提出:"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同上《谋攻篇》。。将"不战而屈人之兵",即调整自己国家的方针、策略,不用战争解决彼此之间的冲突,化解双方的争论,作为"善之善者也"。以此为指导思想,孙武又提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运用外交手段与和平谈判等方法交换彼此对冲突的认识,在相互勾通问题性质后,提出彼此均可接受的方案,以解决双方的矛盾。将这种不用作战而取得胜利的方法作为立国安邦和行军作战的指导思想,而将指挥军队在战场上相互残杀,用强兵猛将和精锐武器去攻陷他国的城池、俘虏他国的人民、占领他国的土地,作为用兵中"不得已"的最下策略。他已经认识到采取单纯的军事行动,只能取得暂时的胜利,而不能解决国家、种族、文化上根本性的分歧。如果形成这些分歧的原因还存在,即使你用强大的军事力量将这个国家、种族打败,推翻其以某一人为领袖的政权,一旦时机有变,形成这些分歧的社会条件又将推出新的领袖人物起来与你斗争。所以有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教育家等,并不只看眼前的胜利,还要看到形成这些国家、种族、文化之间分歧的根本原因,主张通过平等,协商的办法,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
  
  (三)孔子"推已及人"的思维方式与解决纠纷的"以和为贵"、"和而不同"
  
  与孙武基本同时的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孔子,从"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出发,重视人民的生存,主张"富民"、"教民"、"安民"、"以民为本",使人民有吃有穿,受到应有的文化科学知识教育。他收学生时不分地区、种族和贫富贵贱。当有人用陶瓷做成的人俑殉葬时,他严厉地斥责:"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孔子认为人俑虽然是用陶土做成的,但它已经造成人的样子,你还忍心将它埋葬,这种没有爱人观念的人,是要绝子绝孙的。当马棚失火时,他首先问有没有人受伤,而不问马有没有事。当他对当时从政的官吏和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是以他们是否对人民做了有益的事为标准。由于孔子强调人应当有吃、有穿,有受教育、有生存的权利,所以他极力反对"强凌弱"、"大欺小"、"众暴寡"的不义战争,主张通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的"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分歧和争论。
  他教育人不能只顾自己,还要想到他人。当你想到你的国家的安全、利益、地位和声誉时,你应当想到其他人的国家,也有他们的安全、利益、地位和声誉。不能只知自己,而无视他人。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只知自己,无视他人,实行强权政治,无视公理、正义、国际公约与人类道德准则的人,是一定要失败的。
  孔子"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从"彼与此"、"我与他"双方出发去思考问题,这样就能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去找出争论产生的根本原因,然后再根据平等的原则,找出彼此都可以接受的方案,一次不行,下次再议,反反复复,最后总可以找出一个彼此都满意的方案来。人们常说:在当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世界中,你要想生存下去,也应当让他人能够生存下去;如果你使他人无法生存下去,结果你也将生存不下去。你要想得到安宁,也应该让他人能安宁;如果你使他人无法安宁,你也会得不到安宁。这就是现在世界客观事实反映出来的辩证法。
  孔子在与他的学生有子谈到治理国家应如何掌握和运用"礼"这一当时公认的行为准则时说:"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就是说,以和睦相处,和平友好,相互尊重,团结友爱,通过协商,化解冲突的"和"这种思想方法为最好。并认为"和"这种思想方法是古代"先王"治国安邦"大道"中最好的方法,大大小小的事均以它为尺度去处理。在孔子的政治实践中,他通过齐鲁"会盟",友好协商这种方法,收回了齐国侵占鲁国的土地。当他任鲁国的"中都宰"时,使这个城市成为社会安定、秩序井然、商贾来归、"四方皆则之"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的典型。
  孔子虽然认为"和"这种方法在处理各种关系与争论中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也认为不能为"和"而和,失去公认的是非标准"礼"。在孔子"摄相事",陪同鲁定公与齐景公相会于夹谷时,孔子认为齐国是大国,常欺负鲁国,此次相会,虽是"文事以和好为主,但必有武备,并请具左右司马"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带领一定军队同行。当两君相会,齐国想利用暗藏兵器的乐队挟持鲁定公时,孔子立刻"趋而进,历陛而登",对着"晏子与景公"说:"吾两君为好之会,夷狄之乐,何为至此?""景公心怍",知鲁国带有随行的卫队,乃撤去了暗藏武器的乐队,自认为"失礼"与"道义"不符,乃归还"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论语·子路》。这是孔子通过和平的外交方法,不用战争而收复国土的真实历史。孔子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和谈,但和谈又有"武备",坚持以"礼"服人,促使齐国归还鲁国土地。孔子虽然主张以"和为贵",但又强调"和而不同"《国语·郑语·史伯论五材》。。就是说:国与国、种族与种族、人与人之间有什么分歧,应该和平协商,化解争论,和平相处,不要采用战争和仇杀的方法;但"和"又不是混在一起,失去国家、种族和个人的独立地位,使多元并存、五彩缤纷的不同文化,不同种族和肤色的人完全一致,这既违反人类发展的规律,也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和"是解决彼此之间分歧而达到"人类一家",彼此和平共处的一种思想方法;"不同"则是保持国家、种族、文化和个人的特性与独立的地位。
  关于"和"与"同"这两个哲学概念的区别,与孔子同时的齐国晏子和长于孔子的郑国史伯都讲过。他们说:"和"就像烧菜汤时,必须将肉、盐巴、醋和水放在一起煮,一首歌必须由高低不同的音调组成,通过这种调配与组合,才能烧出各种不同的可口的菜汤,谱出不同音调的美妙悦耳的歌曲。如只用一碗水,再加上一些水烧成汤,用一个高音与同调的高音写成歌曲,谁人愿去喝和听呢?《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子更将"和"与"同"的区别,用他与梁丘据对待齐景公言行的态度来说明。晏子对齐景公说:前面谈的烧菜汤和听歌曲的道理,用在君臣关系上也是这样。"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乱,民无争心。""……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左传·昭公二十年》。就是说:国君你说可以的事,可能还有不足的地方,我将不足之处补充出来,使这件事办得更好。国君你说某件事是错的,我可能看出此事还有好的一面,我便将好的一面补充出来,使这件错事转变为好事。这样君臣之间相互补充,使国家安定,不发生混乱,人民之间没有争讼等事,这就是"和"。梁丘据对国君则不同,你说对的,他也跟着你说是对的,你说是错的,他也跟着你说是错的。这样对国家又有什么帮助呢?所以他与你的关系是"同",而不是"和"。
  孔子不仅在他的政治实践中推行"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平外交思想,在他的晚年,当他得知齐国的田常欲夺取齐国的政权,先打算派兵侵略鲁国时,便召集他的学生说:"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司马迁:《史记·仲尼第子列传》。要他的学生离开学校去游说各国,通过外交方式来救鲁国之难。于是子路、子张、子石等都请求前去,孔子均不同意。当子贡请求外出时,孔子同意了。孔子与子贡先研究了各国情况和齐国田常、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等都想称霸中原、争当盟主的特点后,便先使子贡去见齐国的田常,向他说明攻打鲁国对他夺取齐国政权不利,希望他不要攻鲁,而要与表面上"救鲁",实质上想称霸中原的吴王夫差交战。田常听了子贡的意见,便不攻鲁国。子贡接着前往吴国劝说吴王夫差,请他援救鲁国,攻打齐国,以扩大影响,称霸诸侯。夫差怕被他打败的越国勾践乘他北上攻齐之机从背后攻吴。子贡又去见越王勾践说:你"无报人之志而令人疑之,拙也;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事未发而先闻,危也。"《史记·仲尼第子列传》。你必须"卑辞"、"厚礼",多送些财宝和部分士卒给吴王夫差,支持他先去与齐国交战,以免他先灭掉越国。勾践万分感激子贡,按子贡教的计策行事。孔子与子贡的这一外交活动使鲁国得以保存,齐国被削弱,这对鲁国来说,又是一次未动用军队而采用外交方式得到的胜利。
  孔子的"推己及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思想的核心,是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家、种族、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分歧与争论,反对"强凌弱"、"大欺小"、"众暴寡"的不义战争,而不是反对一切战争。对于受压迫的人民反抗暴君、污吏的正义战争,孔子是支持的。孔子、孟子对"汤放桀,武王伐纣"《孟子·梁惠王下》。,周公对企图分裂西周新兴政权的武丁、管叔、蔡叔等的"东征",都是歌颂和肯定的。《诗经·豳风》所载的《东山》和《破斧》两首诗中,既记录了从征的战士经过三年的艰苦战争后回到家乡,看见家乡的山水和父母妻子的快乐心情,又记载了在三年的战斗中,虽然把战斧都砍缺了口,但取得了"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周公东征,四国是吪"、"周公东征,四国是遒"等使新兴的西周王朝得到巩固的伟大胜利,使四方各国得到了安宁。孔子在整理《诗经》原有三千多首诗时,除保留了这两首诗外,还保留了记录周公亲自"东征",铲除了武丁等的叛变之后,周成王所写的作为自警的"予其惩,而毖后患"的《小毖》这首诗。《诗经·周颂·小毖》。可见孔子对这场平叛分裂割据战争的赞扬。孟子更将"汤放桀,武王伐纣"说成是"诛独夫"、民贼《孟子·梁惠王下》。的正义战争。
  (四)从"以人为本"、"以人群居"为出发点,孔子提出了有助于社会发展和安定的伦理道德
  人类要生存、延续,必须依赖家庭、种族、社会、国家等组织。为了保证这条纽带上的关系不被破坏,孔子针对家庭、邻里、社会、国家等组织中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保证这条纽带健康发展的道德伦理范畴。他说:在家庭的父母、夫妻、兄弟、姐妹关系中,应该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顺;在邻里中,应尊老爱幼,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国家生活中,应"君义臣忠",君要守君道,臣要忠于自己的国家。当齐景公问政于孔子时,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孟子将孔子的这些思想概括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五种伦理道德。这五种伦理道德从在家庭、社会、国家中所处不同地位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出发,提出各人应尽的职责和应遵守的道德。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应以亲情为主,父母负有养育和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子女应当孝顺父母,赡养年老父母,关心父母的起居;做国君的应从国家"大义"出发,去"抚育万民"、"保国安邦",而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去任用官吏,奴役人民,这样人民和官吏才能为国君和国家效忠;夫妻之间应当有在家中对待自己的妻子和丈夫与在家庭外对待其他男女的分别,不能淫乱;邻里之间,年长的要扶助、爱护年幼之人,年幼的人要尊敬和帮助老年人;社会中交朋结友,与人往来,要言而有信。不遵守信誉的人,是难以立身社会,取信于人的。孔子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以矣。"无信之人像大车没有中心轴,小车没有车轮之间的横轴一样无法行走。
  这五种伦理道德并不是只要求一方,强迫一方绝对的服从,而是从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上,提出彼此应遵守的公德和应尽的责任。这些公德对维持中国封建社会秩序,是起了重大作用的,这也是历史事实。
  到今天,人类仍然离不开家庭、社会、国家这些组织,这些组织仍然离不开应遵守的公共道德和伦理关系。因此,不少学者便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孔子思想中,探讨发掘出一些如忠、孝、诚、信、礼、义、仁、爱等范畴,去其封建性的内容,而赋予其新的涵义。这是有益于当今中国和世界文化建设的。对于我国国民公德的培养,应当说提供了资料,起到了促进作用。这些著作和文章总结"五四"以来研究儒学的经验、教训,恢复了孔子这位不仅对中国和东亚各国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而且对法国的伏尔泰、费尔巴哈、狄德罗等,德国的莱布尼茨等,俄国的普希金等,都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的地位。在伏尔泰所著的书中,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孔子的尊敬。他说:"孔子常说仁义,若使人们实行这种道德,世界上就不会有什么斗争。"朱谦之:《中国思想对于欧洲文化之影响》,商务印书馆,1940。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首领罗伯斯庇尔将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写入他起草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中国古代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载《世界历史》,1983(1)。这些都是载之于中西名人书集中的历史事实。
  在今天,我们只有更新我们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才能与客观世界相适应,才能把事情办好。新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正确地总结历史人物的思想方法,去掉其受时代局限的某些具体内容,保留其思维活动的方式、方法与逻辑结构,有规律地反映客观真理中得到的。如:孙武在用兵时,所说的"知己、知彼";孔子所说的"推己及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的"彼"与"此"、"己"与"人"、"学"与"思"等。"学"什么?"思"什么?古人与我们当然有很大的差别,但从人类思维认识运动的共同规律上,我们继承古人早已总结出来的这些反映客观规律性的成果也是明智之举。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有前人留下的一些规律性的经验与教训,我们应踩在他们的足迹上前进。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快,飞得更远,而不必事事都要自己做过才相信。这也是我们不能割断历史而谈创新问题的原因。
  通过上述对中西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事实与当今人类现状的观察分析,我认为:汲取中国孔子思想中"推己及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以及道德伦理中重视人与人的共同生存关系的智慧,有利于制止当今国与国、种族与种族、人与人之间互相仇杀的斗争,推动人类历史的前进。
  --------------------------------------------------------------------------------
  
  (节选自《儒学与世界》,四川大学“儒藏”学术丛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

责任编辑:周逸帆

评论 
验证码  
提交

相关新闻推荐

网站备案:粤ICP备12038578号 粤公网安备 44140302000016号 设计维护:華景科技 建站时间:2004年4月23日
网站负责人:周逸帆、何老狐 ; mobilebet365365总编辑 何老狐(QQ:18923000134);编辑:曾庆 礼、许馥妍、薛暮秋、瞿建民、夜雨班卓、匡利睿、柳庚茂、阿襄、刘雪梅、张三;特邀编辑: 庄子亮、千叶水蓝、陈方茹、竹笛吟风、冷若嫣  法律顾问:张沛霖;技术员QQ:137236928 文学爱好者交流群:75960870、 92149513、17527631、73030172